近日,有網(wǎng)友發(fā)帖爆料,《黑神話悟空》發(fā)售后,維基百科英文版上的“孫悟空”詞條竟然被“跨界”篡改了!原本的大圣原型,竟然被改成了印度神哈奴曼印度風?
原本詞條里只是簡單提到胡適先生曾認為孫悟空和哈奴曼有點淵源,但魯迅先生等學者早就對此觀念提出堅決反對!然而,這次篡改后的詞條卻大肆宣揚“現(xiàn)代學者普遍認為魯迅的說法是錯的”,還聲稱有大量研究證明哈奴曼傳說傳到了中國,孫悟空和哈奴曼的故事超級接近!
消息很快引起廣大網(wǎng)友的注意,相關(guān)詞條登上微博熱搜,網(wǎng)友們紛紛表示,要捍衛(wèi)我們的中華文化,不能讓孫悟空的原型被這樣歪曲!
發(fā)帖網(wǎng)友在帖子中解釋道:原本英文版維基百科上關(guān)于孫悟空的詞條,只是簡略提及胡適曾認為孫悟空原型是印度的哈奴曼。然而,魯迅等其他學者卻否認這一說法,他們認為哈奴曼的傳說并未被翻譯引入中國,而是覺得孫悟空原型是無支祁。
而在《黑神話》發(fā)售后大概十月份的時候,印度人就已將這段內(nèi)容編輯為 “現(xiàn)代學者普遍認為魯迅的說法是錯誤的。有大量研究證明哈奴曼傳說傳到了中國”,并且聲稱孫悟空的故事與哈奴曼的故事極為接近,相較于其他所有可能的原型,孫悟空都更接近哈奴曼。
發(fā)帖網(wǎng)友表示:“大段大段哈奴曼如何影響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,大段大段表明孫悟空原型一定是哈奴曼。你去看詞條都感覺不像是孫悟空的維基詞條,更像是哈奴曼的維基詞條?!?/p>
到底起源于中國
還是印度?
《黑神話:悟空》這款國產(chǎn)游戲的主角,自然是源自《西游記》中的神話人物孫悟空,于讀者而言,孫悟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。不過,自從孫悟空在我國文學載體中誕生以來,其究竟是中國神話體系自身衍變而來,還是由域外神話體系引進而來,始終是眾說紛紜。
許壽裳牽出學林公案
1948年10月1日的《人物雜志》上,刊發(fā)了一篇題為《孫悟空的來歷》的短文。作者許壽裳是近代著名學者、傳記作家。1902年到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,與魯迅相識,成為終身摯友。1946年魯迅逝世十周年之際,許壽裳撰成《亡友魯迅印象記》一書,共計二十四章。其中《孫悟空的來歷》,就在第十五章“雜談著作”。
《孫悟空的來歷》中,許壽裳談到:“魯迅對我說:‘胡適之有考證癖,時有善言,但是對于《西游記》卻考證不出甚么。’我問孫悟空的來歷是否出于印度的傳說,他答道亦有可能,但在唐人傳奇中,已可尋出其出處。李公佐的《古岳瀆經(jīng)》所謂‘禹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,善應對言語,辨江淮之淺深,原隰之遠近。形若猿猴,縮鼻高額,青軀白首,金目雪牙,頸仲百尺,力踰九象。搏擊騰躍疾奔,輕利倏忽,聞視不可久’即是。這件禹伏‘無支祁’的故事,歷經(jīng)演化,宋時又傳為僧伽降水母,又得吳承恩的描述,遂成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了?!?/p>
玄奘取經(jīng)圖,西夏壁畫(局部),甘肅榆林窟第3窟
許壽裳的這段文字相當精煉,一下子就將魯迅與胡適對孫悟空的研究所持不同意見,呈現(xiàn)于讀者面前。也將這起早已流傳于坊間的學林公案,公開了出來。
早在1921年末,一直傾力支持國內(nèi)古典小說標點校理,以便大眾閱讀的胡適,在繁冗的教學與公務之余,又為即將出版的“標點本”《西游記》撰序,以表鄭重推介之意。撰序之后,出于濃厚的“考證癖”,胡適又對《西游記》的作者、版本及流傳歷史等問題,開展了一系列考證性質(zhì)的撰述。
胡適的《西游記考證》一文第四個章節(jié),專門探討了“孫悟空的來歷”。此節(jié)開篇就提出一個既頗有新意,又發(fā)人深省的問題:“說到這里,我要退回去,追敘取經(jīng)故事里這個猴王的來歷。何以南宋時代的玄奘神話里忽然插入了一個神通廣大的猴行者?這個猴子是國貨?還是進口貨呢?”
顯然,關(guān)于孫悟空的來歷,魯迅是支持“國貨”之說的。他從清道光年間成書的《納書楹曲譜·補遺》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當時已被編為戲曲劇本的《西游記》,且從這部劇本的唱詞選段中,找到了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可能的“原型”。
此外,魯迅還發(fā)現(xiàn)宋代大儒朱熹所著《楚辭辯證·天問》篇下有一條重要記載,表明至遲在宋代,民間已開始流行與“無支祁”有關(guān)的一些神話故事了。因這條記載中明確提到“如今世俗僧伽降‘無之祈’(即無支祁),許遜斬蛟蜃精之類”云云,魯迅認為,“據(jù)此,可見宋代民間又有‘僧伽降無之祁’的傳說”。
不過,在魯迅拈提出這么多史料文獻之后,當從宋代至清代的一系列文獻記載都在表明孫悟空應當為“國貨”之際,胡適并沒有完全接受孫悟空的“國貨”出身論,而是以“疑古”的姿態(tài)去推演這些文獻記載,并認為這些史料文獻本身都不可靠,真?zhèn)味己艹蓡栴},自然也就無法用這些真?zhèn)文娴臇|西去證實孫悟空的出身了。
“哈奴曼”真是大圣背影?
孫悟空的原型究竟出自何處?在持“進口論”的學者看來,印度的“哈奴曼”可能是齊天大圣的原型。
漢學家、梵語學者鋼和泰(1877—1937年)出生于沙俄,曾在彼得格勒大學任助理梵文教授,后轉(zhuǎn)至北京大學任梵文與宗教學教授,陳寅恪與胡適都曾跟從鋼和泰學習梵文。胡適認為,支持孫悟空“國貨說”的《太平廣記》《寰宇記》都是源于《古岳瀆經(jīng)》,而《古岳瀆經(jīng)》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書。因此,他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,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《拉麻傳》(即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)里尋得一個哈奴曼,并認為哈奴曼可以算是齊天大圣的背影了。
胡適(左2)、泰戈爾(居中)、鋼和泰(右2)等合影,1924年5月
至于從印度進口的“哈奴曼”,怎么在中國進化成了“齊天大圣”,自然還需要胡適去考證。而在《西游記考證》中,胡適也不無自信地宣稱:“中國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,印度人來中國的不計其數(shù),這樣一樁偉大的哈奴曼故事,是不會不傳進中國來的。所以,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。”
末了,胡適還拿出一部當時還少為人知,或者說尚未被學界所習知的珍貴文獻,來為自己的“進口貨”之論做一番鑒證。那便是《西游記考證》中介紹過的《大唐三藏取經(jīng)詩話》,胡適以這部經(jīng)王國維考定為宋版古籍的文獻為重要依據(jù),簡明扼要地拈提了這部古籍與印度的《拉麻傳》之間的相似之處,認定二者在關(guān)涉孫悟空來歷的方面必有關(guān)聯(lián)。
胡適在文中列舉的所謂“考據(jù)”有:第一,《取經(jīng)詩話》里說,猴行者是“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”。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國,行者是八萬四千猴子的王,與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。第二,《拉麻傳》里說哈奴曼不但神通廣大,并且學問淵深,是一個文法大家,“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”。《取經(jīng)詩話》里的猴行者初見時乃是一個白衣秀才,也許是這位文法大家墮落的變相呢!
不過,胡適不得不坦承一個 事實——即便《西游記》第一部分(即第一回至第七回),是其當時認為與“哈奴曼”最有可能有所關(guān)聯(lián)的部分,實際內(nèi)容卻大多出自中國本土著者的創(chuàng)作。這就讓人疑惑了,既然說孫悟空原型是“哈奴曼”,為何從《西游記》的第一部分,前七回的“齊天大圣”傳里,卻找不到特別充分的故事情節(jié)來證明二者的緊密關(guān)聯(lián)呢?當然,在《西游記》第七回之后,就更找不出“哈奴曼”的影子了。怪不得魯迅說胡適“對于《西游記》卻考證不出甚么”。
哈奴曼畫像,1830年作品,今藏大英博物館
不過,在《西游記考證》發(fā)表之后的十年間,有學者還真在研究“進口論”。陳寅恪撰發(fā)于1930年的《西游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》一文中,對漢譯佛經(jīng)里豬八戒形象、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,以及高老莊招親故事有所考察,認為孫悟空大鬧天宮結(jié)合了《羅摩衍那》中“哈奴曼”的故事,以及漢譯佛典《賢愚經(jīng)》中“頂升王升仙因緣”的故事。而鄭振鐸于1933年撰發(fā)的《西游記的演化》一文中,也再次強調(diào)孫悟空與印度神猴“哈奴曼”非常相似。
季羨林再提佐證
1947年12月19日,《華北日報》刊發(fā)了吳曉鈴撰寫的《故事的巧合與轉(zhuǎn)變——俗文學研究方法論之一(下)》。文末發(fā)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反問:“不把中國關(guān)于猴子的故事整個研究一遍,不把無支祁的神話弄清楚,不把有關(guān)玄奘法師西域行紀的異說傳聞細細爬梳,我們能愣說明代吳承恩的《西游記》里的孫悟空,便是印度遠古史詩《羅摩衍那》里哈奴曼的化身?”
應當說,該文的反問,表達出了吳氏個人一個相當重要的學術(shù)立場,即便孫悟空的“國貨”出身論有一定歷史局限性,但若不把中印兩國相關(guān)史料充分發(fā)掘與整理出來,不對這兩者之間的源流、異同做充分地研討與考證,“進口論”就絕難成立。
吳曉鈴在1937年后歷任西南聯(lián)合大學中文系助教、講師,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。1943年到1946年,他在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任教授,他不但在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領(lǐng)域涉獵廣泛,還通曉梵文,曾著力于印度古典舞劇、印度古代文學與中國古代戲曲及小說的比較研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吳曉鈴早年曾師從胡適,并在民俗文化與俗文學研究方面,深受胡適影響。他這篇文章看似與胡適早年觀點有些相左,可謂公開“唱反調(diào)”。吳曉鈴在文中引用鄭振鐸的話:“自古隔絕不通的地域,卻會發(fā)生相同的神話與故事者,其原因用在于人類同一文化階級之中者,每能發(fā)生出同一的神話與傳說,正如他們之能產(chǎn)生出同一的石斧石刀一般?!?/p>
雖然吳曉鈴并沒有解答關(guān)于孫悟空來歷的問題,但他呈現(xiàn)出了另一種維度的探索,即“孫悟空”這一中國神話故事人物,與印度史詩中的神猴“哈奴曼”有某種相似之處,二者之間或許并不存在借鑒關(guān)系,這只是一種人類文明共性或人類文化共識中的某種巧合罷了。二者皆屬人類文明與文化歷程中的創(chuàng)作,二者皆因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的客觀存在而產(chǎn)生了遙相呼應的某種默契。
時至20世紀70年代末,在那個“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”的時代,關(guān)于孫悟空來歷的學術(shù)研究,重新煥發(fā)出生機。
當年曾是胡適學生的著名學者,精通梵文、佛學及多國語言的學術(shù)大家季羨林,接連發(fā)表多篇論文,集中梳理與考證了關(guān)于孫悟空來歷的一系列域外相關(guān)史料文獻。其人所撰《〈西游記〉里面的印度成分》《〈羅摩衍那〉初探》《印度文學在中國》《〈羅摩衍那〉在中國》等一系列著述中,充分表達了承續(xù)胡適觀點而來的見解,非常明確地指出“孫悟空”這一神話人物的形象,是從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借鑒而來。
至此,已沉寂近半個世紀的孫悟空“外來說”,憑借著季羨林的一己之力,重新進入國內(nèi)學者的視野之中。
事實上,仔細研讀季氏著述的種種考述與表達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其人并沒有徹底否定魯迅所持“國貨”出身論(亦即孫悟空之“本土說”的觀點),而是一再表示既要看到“孫悟空”與印度神話之間的關(guān)聯(lián),也要看到中國本土著者在“孫悟空”這一神話人物形象上的發(fā)展和創(chuàng)新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來 源:整合北京晚報、封面新聞、大象新聞
編 輯:王利紅
校 對:周文娟
值班主任:鐘玉芹
審 核:施一楠